切换风格

天使领域

 找回密码
 点我注册
搜索
查看: 636|回复: 0

[原创评论] 《砂器》读后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7-24 18: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点我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玛德琳配红茶 于 2016-7-24 22:07 编辑


因为是推理小说,会涉及“凶手是谁”之类的泄底剧透,介意请一定右上角哦。
楼主以前在看某本推理小说前知道了凶手是谁后,十分郁闷地看完了那本小说,那种感觉太不愉悦了。读推理小说就是和作者玩一场游戏,提前知道了谜底,还怎么玩得开心嘛。
以及,楼主的读后感偏吐槽,个人情感严重,并不客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松本清张《砂器》有感

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时——我并没有在书中看到封面上印着的这句话。去查了下,这句颇玩味,让我十分喜欢的句子出自由《砂器》改编的影视剧,估摸着是主题曲的歌词,曲名为《宿命》。依稀记得书里有提及音乐家创作过一首名为《宿命》的曲子。

看完整本书后,或多或少明白了清张把“砂器”用作书名的用意,虚造的真实如砂器一般,转瞬即逝。

一步步往上攀爬着的男人,这位住在砂子城堡的音乐家,他的美梦终究消散在了真相的海潮里,水花就那么轻轻地一拍打,他全部的努力便化为了徒然。所有的一切都毁了,最繁华的场面里裁决悄然现身——在众人充满欢喜的送行中,即将前往国外的男人再也无法往上爬了。这种遗憾,不,称之为无奈中的既定更适合吧。谁叫这是本推理小说呢。凶手再怎么厉害,大部分都会狼狈收场。

说了那么多“砂器”,是因为我很喜欢书名背后的那些东西。砂器,正如音乐家的一生。

人家在犯罪的大海边堆个沙雕容易吗,辛苦那么多年终于要修成正果,可“哐当”一声进监狱去了,别说玩沙子,明天的太阳都不知道能不能瞻仰。哎哟,我这替凶手抱不平的口吻,明明是凶手自己毫无底线与良知。我想我这爆发的圣母心是来源于凶手永远不可能堆成砂器的注定感。这种命运般的绝对,带了悲剧色彩,还有宿命这词,也很为凶手加成。每次看到这种只差一步的“可怜”的犯罪者总想去看一些畅快无比的文,比如一黑黑到底,谁也奈何不了的反派潇洒地屠光所有主角,然后一个人在幕后优雅从容地整理衣领之类,蹲下身子抚摸绝望的幸存者也不错呐。哦,扯远了。过分同情凶手感觉是对书中辛苦求证的刑警角色,还有那些失去至亲的受害者角色失礼了。

转一下话锋,说下这本书的手法。毕竟是推理小说。

开篇还是挺赞,各种扑朔迷离,让我很期待清张怎么收尾。看到最后,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解密——啊啊,来了,我讨厌的东西——高科技杀人,还以为清张的代表作里不会有这种被我视为超华丽的杀人方式。后面两起自然死亡事件原来是高科技杀人啊,这,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很微妙。本来是想看看作者用怎样的技巧圈套,把基本可以断言为自然死的死亡弄成他杀,结果却是神奇的超声波在作祟。我看到作者在书中描述那个神奇的超声波的时候,除了感觉我的尴尬癌上线了,更是瞬间想起了以前看某炫学日本作家的某出道作后那种弥漫全身的“excuse me”。

我喜欢人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犯案,用工具的话,希望是用普遍的那种,刀、绳、枪、毒、他人之手,这些统统都可以接受,但就是无法接受拿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类似这本书中的科技标杆的科技产品去作案,感觉像是作为读者的我没能从作者那得到全部的线索。这不是犯规嘛,一开始就告诉我有这么个好凶器,别隐藏起来呀。没有很惊艳的技巧解释,也不要这样圆上,好像很高端,其实很像敷衍诶。“高科技厌恶”算是我的阅读怪癖吧。不过啦,这后面的两起案件并不是这本书的重点,第一起贯穿全文的主要命案很精彩我也该满足了。

凶手掐死了知道他过去的恩人,将恩人的面部砸得那个漂亮哟,他还把尸体放在电车的轨道上,打算来个“这不是我杀的,是电车杀的”错觉制造呢。奈何,电车没碾过尸体——年轻的检修员在电车发车前发现尸体后,《砂器》的推理按部就班地开始了。死者,即凶手的恩人,我总以为他被杀害的理由不仅仅是知道凶手的过去,应该还有我特别钟爱的,所谓的“死者人格污点”,但又是奈何,我通篇看完意识到这本书里的死者的确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哪来的污点哟。是书里人都认为死者为大,不肯说他坏话吗(笑)。如果死者是完美的圣人的话,站在故事外的我心中那点儿看戏的娱乐味就少多了呢。

朴实无华的用手犯下的罪过,美(残)丽(忍)的尸体,凶手极力想隐藏的不堪过去,很合胃口啊。推理风格上,清张开创的社会派还是挺中意,虽然我现在是更推崇古典推理。望了眼书柜,看到最上面那一排的某三冠王的书,叹气,不能叹气,否定自己以前喜欢过的东西是对以前的自己不尊重,我那时候对他是真爱啊,他的那本XXX看完后是喜欢得不得了呢。

回到《砂器》上,总的来说《砂器》的整体布局有些后劲不足。推理上的漏洞不多,经得起推敲,就算不是特别考究能圆得回去也是很好了。开篇埋很多线,混淆推理判断的人物存在感太高,以致喧宾夺主,让我们的凶手音乐家成了背景音乐家。如果我是凶手,大概会说“喂,死老头子,我才是主角诶,请多描写点我啊”,说笑了。作者就是想用浮在表面,让人很容易代入“这个人就是凶手”的评论家来搞混读者,最后出其不意一下吧,“什么啊,我追了那么久的评论家杀人事件,结果凶手是那个音乐家么”,好像又在说笑了。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我第六感比较强还是智商难得上线了,一开始就站对了凶手,所以看到结局有意料之中的欣慰。除了那个高科技让我成了黑人问号外,隐在背后的全部真相以这样的形式道出还是很合我意的。在关键的动机上,我是想太多,谁叫我一如既往把角色们想辣么坏,但押对凶手也很值得开心啦。

对了,角色塑造方面。发现清张特别喜欢写痴情的女招待,也许是我的错觉,但他笔下的女招待为什么总那么悲催。

义无反顾地爱一个人——永远存在于你的背后也没关系,我只是想见到你。只能以这种形式陪在你身边的我是多么可悲,但我却也有小小的幸福。

爱上评论家的女招待把评论家发表的文章剪下来,看他研究的书籍,收好他的每本书,提到他就两眼发光,变得很开心。她同别人聊起喜欢的人,小心翼翼却任掩饰不了喜上眉梢,虽然她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和评论家的关系,她不希望给那个人带去困扰,可是啊,喜欢的情绪却是无法掩盖的。女招待剪报的身影浮现在我脑海,很小女生的她,笑盈盈地拿着剪刀,认真地剪着,她也许也会喃喃说道:“这是那个人写的呢”。

她的爱很存粹,所以看得人难受。女招待曾问评论家是不是真的爱她,我想即使评论家当时回答了不爱她也会一直爱下去的。喜欢往往是一个人的事,两情相悦不过巧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完了很久前的读后感,有点回到了那时候看完《砂器》的心境。初见清张,是他得了芥川奖的《小仓日记》,行文细腻,余韵足,虽是短短十几页的小说,但直到现在我还能体会到主人公那种徒劳背后的落寞。最后读的清张作品是哪一本?仔细想想,的确是停在了《砂器》。爱好通关式阅读的楼主也不知道当初为何就那么停了。拿出了《砂器》,看到封面上那句话,心中感慨万千。

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那位孤独的孩子,能堂堂正正地造出一个漂亮的城堡该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天使领域 ( 京ICP备15053704号-1 )

GMT+8, 2024-4-28 14:06 , Processed in 0.0235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